免費近用出版品的接受度及散播性
這些簡短的思考, 代表對開放近用出版品接受度和散播性的深層架構:
1.多數人認為開放近用出版品的知名度不足,被開放近用學刊目錄收羅的新學刊,尚未建立其品牌形象。只要已有信譽的付費學刊未轉變為開放近用出版品,自我典藏的'玉律'就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有必要告知學者,他們可以在高排名學刊出版其論文, 然後在其他條件下, 把論文置於典藏所。
2.提供足夠的法律、技術和組織方面的資訊,讓研究人員不需做太大的投資, 就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開放近用方式讓大眾知道。德國研究基金會贊助一個資訊平台 http://www.open-access.net, 對德語研究者提供重要的資訊。
3.不能因為作者無力負擔出版費用, 就讓開放近用出版模式夭折, 贊助單位與研究機構可以把出版費用視為整體研究經費的一部份。漠視出版費用的行為 — 例如,德國研究基金會每年祗給750歐元 — 可以解釋為出版單位的價格政策不夠透明, 研究贊助單位無從據以因應編列經費。如果出版社能將其定價策略解釋清楚,贊助單位更有理由做出果敢的決定, 儘可能地贊助開放近用出版品。在這從這個角度來看,'2007年歐洲學術出版'會議建議設立一個工作小組, 研究價格透明化的議題。
4.必須給予作者法律方面的支持('何種論文可以放在典藏所?'、'如何保障我的作者權益?'),以及技術和組織的支持('如何上傳論文至本大學的伺服器?')。總之,必須傳達一個訊息, 開放近用出版品不能簡化為讀者可以自行使用或編輯它, 祗有作者 — 例如經由特定的授權 — 才有權利決定誰能使用其研究成果、如何使用或基於何等目的。經由設立開放近用出版基礎等適當的建議與支持, 圖書館才能夠加入新的工作項目, 在快速變遷的學術傳播世界裡,重新定位自身的立場。
5.榜樣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資深與高度受尊重的科學家和學者將其研究成果在開放近用管道發表,他們的榜樣將鼓勵其他作者,將自己的出版品免費提供。
最後,值得指出的是,部份作者對開放近用持保留態度, 並非因為免費近用的議題。相反地,作者似乎擔心的是電子出版品,而不在意讀者免費或需要授權。許多學者相信,電子出版品的品質低於印刷出版品,並且數位出版品的長期典藏和近用, 仍無保障(註53)。從這裡發現很多不確定性,部份作者面對基本與全面性動亂的學術傳播時, 開放近用僅是眾多選項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