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近用在德國研究基金會的發展
整合學科社群
不同的學術領域對出版有不同的做法, 開放近用應尊重此差異:對生物學家最重要的是, 盡快近用學刊的論文; 歷史學家在乎的是,近用電子版方便性; 地球科學家需要的是,近用做為論文基礎的氣候資料以便查核論文的重要性。面對各學科時,應界定更好的開放近用定義, 才能夠完成與該學科相關的開放近用形式。因此,由不同的學會代表組成的前述開放近用資訊平台的諮詢委員會, 成為德國研究基金會對未來付出重要動力的來源。
2009年3月27日 星期五
大學圖書館筆記2(98年3月26日)
邁向光明未來的研究圖書館
Key issues
1. Linking library content and collections toresearch strategies
2. Cataloguing, navigation, discovery, delivery andaccess: Researchers’ needs
3. Sharing skills and expertise
4. Communicating and evaluating research outputs
5. Curation, preservation and disposal
6. Sustainable resources
Key issues
1. Linking library content and collections toresearch strategies
2. Cataloguing, navigation, discovery, delivery andaccess: Researchers’ needs
3. Sharing skills and expertise
4. Communicating and evaluating research outputs
5. Curation, preservation and disposal
6. Sustainable resources
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
開放近用資訊筆記1(98年3月12日)
免費近用出版品的接受度及散播性
這些簡短的思考, 代表對開放近用出版品接受度和散播性的深層架構:
1.多數人認為開放近用出版品的知名度不足,被開放近用學刊目錄收羅的新學刊,尚未建立其品牌形象。只要已有信譽的付費學刊未轉變為開放近用出版品,自我典藏的'玉律'就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有必要告知學者,他們可以在高排名學刊出版其論文, 然後在其他條件下, 把論文置於典藏所。
2.提供足夠的法律、技術和組織方面的資訊,讓研究人員不需做太大的投資, 就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開放近用方式讓大眾知道。德國研究基金會贊助一個資訊平台 http://www.open-access.net, 對德語研究者提供重要的資訊。
3.不能因為作者無力負擔出版費用, 就讓開放近用出版模式夭折, 贊助單位與研究機構可以把出版費用視為整體研究經費的一部份。漠視出版費用的行為 — 例如,德國研究基金會每年祗給750歐元 — 可以解釋為出版單位的價格政策不夠透明, 研究贊助單位無從據以因應編列經費。如果出版社能將其定價策略解釋清楚,贊助單位更有理由做出果敢的決定, 儘可能地贊助開放近用出版品。在這從這個角度來看,'2007年歐洲學術出版'會議建議設立一個工作小組, 研究價格透明化的議題。
4.必須給予作者法律方面的支持('何種論文可以放在典藏所?'、'如何保障我的作者權益?'),以及技術和組織的支持('如何上傳論文至本大學的伺服器?')。總之,必須傳達一個訊息, 開放近用出版品不能簡化為讀者可以自行使用或編輯它, 祗有作者 — 例如經由特定的授權 — 才有權利決定誰能使用其研究成果、如何使用或基於何等目的。經由設立開放近用出版基礎等適當的建議與支持, 圖書館才能夠加入新的工作項目, 在快速變遷的學術傳播世界裡,重新定位自身的立場。
5.榜樣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資深與高度受尊重的科學家和學者將其研究成果在開放近用管道發表,他們的榜樣將鼓勵其他作者,將自己的出版品免費提供。
最後,值得指出的是,部份作者對開放近用持保留態度, 並非因為免費近用的議題。相反地,作者似乎擔心的是電子出版品,而不在意讀者免費或需要授權。許多學者相信,電子出版品的品質低於印刷出版品,並且數位出版品的長期典藏和近用, 仍無保障(註53)。從這裡發現很多不確定性,部份作者面對基本與全面性動亂的學術傳播時, 開放近用僅是眾多選項之一。
這些簡短的思考, 代表對開放近用出版品接受度和散播性的深層架構:
1.多數人認為開放近用出版品的知名度不足,被開放近用學刊目錄收羅的新學刊,尚未建立其品牌形象。只要已有信譽的付費學刊未轉變為開放近用出版品,自我典藏的'玉律'就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有必要告知學者,他們可以在高排名學刊出版其論文, 然後在其他條件下, 把論文置於典藏所。
2.提供足夠的法律、技術和組織方面的資訊,讓研究人員不需做太大的投資, 就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開放近用方式讓大眾知道。德國研究基金會贊助一個資訊平台 http://www.open-access.net, 對德語研究者提供重要的資訊。
3.不能因為作者無力負擔出版費用, 就讓開放近用出版模式夭折, 贊助單位與研究機構可以把出版費用視為整體研究經費的一部份。漠視出版費用的行為 — 例如,德國研究基金會每年祗給750歐元 — 可以解釋為出版單位的價格政策不夠透明, 研究贊助單位無從據以因應編列經費。如果出版社能將其定價策略解釋清楚,贊助單位更有理由做出果敢的決定, 儘可能地贊助開放近用出版品。在這從這個角度來看,'2007年歐洲學術出版'會議建議設立一個工作小組, 研究價格透明化的議題。
4.必須給予作者法律方面的支持('何種論文可以放在典藏所?'、'如何保障我的作者權益?'),以及技術和組織的支持('如何上傳論文至本大學的伺服器?')。總之,必須傳達一個訊息, 開放近用出版品不能簡化為讀者可以自行使用或編輯它, 祗有作者 — 例如經由特定的授權 — 才有權利決定誰能使用其研究成果、如何使用或基於何等目的。經由設立開放近用出版基礎等適當的建議與支持, 圖書館才能夠加入新的工作項目, 在快速變遷的學術傳播世界裡,重新定位自身的立場。
5.榜樣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資深與高度受尊重的科學家和學者將其研究成果在開放近用管道發表,他們的榜樣將鼓勵其他作者,將自己的出版品免費提供。
最後,值得指出的是,部份作者對開放近用持保留態度, 並非因為免費近用的議題。相反地,作者似乎擔心的是電子出版品,而不在意讀者免費或需要授權。許多學者相信,電子出版品的品質低於印刷出版品,並且數位出版品的長期典藏和近用, 仍無保障(註53)。從這裡發現很多不確定性,部份作者面對基本與全面性動亂的學術傳播時, 開放近用僅是眾多選項之一。
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
大學圖書館筆記1(98年3月12日)
今天老師讓我們看了兩則故事,一則是北京國家圖書館的借書記,另一則是圖書館,公共了嗎?。第一則內容是在講北京國家圖書館的任何服務都需要錢,像是辦理讀者卡、閱覽書籍、複印書籍內容、書籍保證金以及存包費(不准帶書刊或包進館)等等。這些事情在我們聽起來都覺得非常的不可思議,可是聽老師說在台灣二十年前的時候也是如此,原因可能很多,例如資金缺乏、人員素質、環境因素等等。所以不用那麼大驚小怪,相信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事情一定會有所改善的。
館藏發展筆記1(98年3月10日)
這個禮拜老師帶了我們看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館藏發展政策,老師說因為網路工具快速的成長,為了避免跟不上更新速度,所以網路上的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館藏發展政策就維持現狀,沒有在繼續的更新。我覺得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館藏發展政策可以當作是一個館藏發展政策的標準,提供我們參考以及學習,但是隨著時代的變更,我們也應該要有所改變,畢竟規則是人訂出來的,當然也可以因應環境而推陳出新。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