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開放近用資訊筆記八(97年11月27日)

柏林洪堡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的彼得·席姆巴哈有提到開放近用 - 簡史:
這項宣言釋出的概念,不僅被德國接受,也傳遍世界。柏林會議已經過去三年了。三年的時間,足夠將此概念,從公眾認知的階段,邁向建設性施行; 換個角度來說,多年來期盼無阻礙地近用學術研究成果,在短短的三年內,有這樣的成就,令人欽慰。長期來看, 這個問題還是複製的技術性障礙; 直到1452年,古騰堡先生發明'活字印刷'後,才在某個程度上,打破此障礙。然而,高品質的在地圖書館,仍是取得學術圈最新見解的障礙; 當然,在出版經濟學裡,還是由供需率決定資訊的傳播。很明顯地,過去的先決條件和實現的機會,排除自由近用學術資訊的問題。
今天的決定性區別,在於把研究成果數位化,然後依使用者的意願,把它們搬到網際網路。自由近用的技術性障礙,已經不存在。它掀起學術傳播史上的最大動盪,學術出版的新文化正在激辯中,其中一個議題是如何安排知識近用。從技術上講,數位化和網際網路創造出一個自由無限制全球近用資訊的先決條件。然而,必須先解決誰來承擔相關的費用,不管什麼形式的出版,都必須有人承擔費用。本書將檢視各種出版的商業模式。
應該指出的是,動盪的學術傳播不僅要求解決經濟問題而已。學術傳播的活動,已經歷數百年之久。現在的動盪規模是不容易應付,幾乎任何改變帶來的,不祗是帶來好處, 也可能帶給自身危機,並且不能立即預見。對開放近用的批評,不僅來自知名的學術出版商,也來自擔心不能依合約獲利的作者。最重要的是,作者可任意上傳研究成果至網際網路,不在意於知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由出版社建構的評鑑科學和學術績效系統,可能走向崩解之路。

沒有留言: